“停舟细问灵均迹,更有清流是汨罗。”20多年前,由汨罗市总结推广的素质教育经验风靡全国,全新的教育理念成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风向标。进入新时代,汨罗与其他农村县市一样存在学校多、规模小,城乡教育相对不均衡,教师年龄结构老化、学科结构不合理等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题。老典型汨罗如何破局?今天起,我们就走进当年爱国诗人屈原行吟求索、怀沙自沉的热土,感受汨罗教育人“上下求索”,再出发的勇气和魄力。

恢宏大气、功能齐全,走进汨罗市一中新校区,现代化的教室和功能室一应俱全。学校分为教学、生活、运动三个区,用地面积189亩,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。汨罗市新一中迁建项目是汨罗市委、市政府调整教育布局、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民生工程。 汨罗一中高三学生骆琴告诉记者,新校区不但有充足的功能室来满足学习的需要,空调、洗衣机等生活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。在新校区刚竣工的那个暑假,汨罗一中教师胡英还没等得急开学,就提前来到新校园,畅想未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。“非常激动,也非常喜悦,这么好的环境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内驱力”,胡英满心期待地说。

在汨罗,像这样风景如画的学校随处可见。即使在偏僻的屈子祠镇,最漂亮的建筑仍然是学校。在汨罗市屈子祠镇范家园学校,全新的塑胶跑道,占地10余亩的劳动教育主题公园……而在一年前,当地人还在用“雨天泥不隆冬;晴天灰不隆冬;晚上黑不隆冬”来形容这所村小。汨罗市范家园学校校长杨曙光告诉记者,仅仅一年时间,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,路面硬化了,路灯也亮起来了。学校里10余亩的劳动教育主题公园,也成了附近村民们茶余饭后散步的首选之地。

“在改革的过程中间牵涉到利益方太多,阻力确实很大,但是我们下决心推进。”说起汨罗教育改革攻坚,汨罗市委书记朱平波心中现在还有忐忑。两年多前,面对汨罗教育发展的难题,市委、市政府大胆地提出了布局调整、精简机构、人事改革等一系列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“组合拳”。这些改革都是“伤筋动骨”的大动作,对汨罗全市上下无疑都是一次大考。
经过广泛调研和讨论,汨罗决定以新建汨罗市一中新校区为突破口。一中搬迁后,将原来分布在农村的三、四、五中以及城区里规模不大的楚雄中学合并为“新三中”,搬到原一中的校址。乡镇100人以下的初中和小学坚决撤并;200人以下的学校合理调整。从而整合资源,集中优势,努力做到“一镇一品质校”。

去年,保留下来的屈子祠镇范家园学校进行了大规模升级改造。仅仅一年时间,这所边远山区学校的面貌就焕然一新,在外地求学的学生们纷纷回流。
二年级的时候,家离学校只有几百米的郑雨柔被父母送到城区上学。现在,郑雨柔也转回到了家门口的学校。郑雨柔妈妈也不用每天往返城区接送,“在家门口的学习就可以上好学,我对她的学习和生活都可以有更好的照顾。”
汨罗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林恒求介绍,近年来,汨罗市整合农村小规模学校65所,形成“中心校+品质校”办学格局。目前全市91.4%的学生在中心校、品质学校就读 。
“素质教育,再出发”。近两年来,汨罗市新一届市委、市政府把新时代素质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,举全市之力攻坚。2022年秋季,总投资近十个亿汨罗市一中新校区投入使用,建设周期仅13个月。

如今,“精品一中、优质二中、特色三中”的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。原本转到外省就读的高一学生荀媛,这个学期也回到家乡汨罗一中就读。熟悉的乡音,让她内心更踏实:“再一次在校园听见久违的乡音,就很亲切,而且在家门口就能学习也能学得好,也能考好大学”
一直以来,汨罗各地都沿袭着村村办学校的格局。学校布局调整后,部分学校进行了撤并,如何确保学生安全上学?寄宿生的食宿问题怎么解决?学校配套建设成了当务之急。

学校布局优化后,白水镇中心学校学生李思睿每天上学需要半个小时车程。“大人还是不放心哦,住得远,校车送到家里还是安全些,特别是阴雨天。”李思睿上学路上的安全,一直让奶奶放心不下。

学生的需要就是改革的动力。汨罗在原有242台校车的基础上,新增10台校车,并对校车新增运营线路进行勘探和设计,进一步优化线路,确保了64条校车运营路线覆盖全体乘车学生,做到了学生上下学“应接尽接”。 “现在校车会在早上6点的时候会赶到我家门口来接我,晚上放学的时候校车会来校门口来接我们,非常方便。”李思睿告诉记者。

在汨罗市新市中学,杂草丛生的操场建成了一座高标准的足球场,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。去年,这里还成了省运会足球项目的比赛场地,这在原来不敢想象。“除了我们学校的田径场外,还有新食堂、教学楼的改造,这些都为我们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。”聊起近些年校园里的变化,汨罗市新市中学校长何文龙感慨不已。

汨罗市一边进行布局调整,一边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,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。这两年,先后建成寄宿制学校 24 所,投资 1.2 亿元,改扩建 30 片运动场。如今,即使汨罗最偏远的乡镇,家门口也有好学校,小学校也有好老师,实现了小学跨村不出镇,中学通宿寄宿两相宜。从“有学上”到“上好学”已成为现实。千年文化传唱至今,汨罗河畔书写出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。
“教育就是最持久的民生,需要持久的投入,才有持久的回报。今天的教育是什么样子,明天一个地方的发展就有什么样的结果。”朱平波如是说。
作者:徐季尧
责编:刘洋
来源:湖南教育融媒